“辛杜行动”为“反恐”,
印巴五七战长空;
“霹雳”一声出“歼十”,
“阵风”三架坠苍穹;
“昆仑预警”飞雄鹰,
“红旗导弹”筑长城;
霸权一去不复返,
东升西落向太平。
注释:
2025年5月7日凌晨1时05分,印度军方发动代号为“辛杜尔行动”的军事打击,以“反恐”为名,对巴基斯坦境内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9处目标发动导弹袭击。印军第一波出动约12架战机从战区北部和中部集结执行对地打击任务。巴军通过预警机和情报飞机在电磁作战环境下对印方行动全程监控。在印度空军越过印巴实际控制线后,巴基斯坦启动应对措施,先后出动42架战机在己方控制区构筑空中重点防御区域。在监控到印军投射武器后,巴军将交战规则改为“在自身不损失的情况下确保击杀”,以20架左右的歼-10CE战斗机为核心进攻力量进行超视距作战。双方超视距空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。
结果:巴基斯坦宣称击落6架印度战机,包括3架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、1架苏-30MKI、1架米格-29及1架“苍鹭”无人机,且强调这些战机均在印度领空被击落,巴方无损失。印度方面的主要战果是对巴基斯坦境内的9处目标发动了导弹袭击,部分目标被成功打击。
在印巴空战中,除歼-10C外,还有以下中式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:
霹雳-15E远程空空导弹:是歼-10C和枭龙战机携带的武器,射程145公里,实际可达160-180公里,采用双脉冲发动机,速度快,能在超视距外对目标发动攻击,配合战机和预警机可实现“发射后不管”,由第三方平台引导攻击。
红旗-9BE远程防空导弹:对飞机射程高达260公里,是巴基斯坦远程防空的重要力量,可拦截来袭的敌方战机和导弹,为己方提供大范围的防空保护。
红旗-16FE中程防空导弹:射程覆盖25至160公里,主动扫描相控阵雷达可跟踪12个目标并同时打击8个目标,主要用于中程防空拦截,与红旗-9BE等构成多层次防空体系。
ZDK-03“喀喇昆仑鹰”预警机,是中国基于运-8机身改装的空中预警平台,配备双面有源相控阵雷达,可机械旋转,最大探测距离400公里,最多可跟踪100个空中目标。它能与歼-10CE等战机实现数据链互联,为巴方提供实时情报,在空战中发挥着“千里眼”和“空中指挥中枢”的作用,引导己方战机进行作战。
国际社会:西方沉默:美国、法国等西方国家罕见未发声,没有对印巴空战事件发表公开评论或采取明显的干预措施。台独失声:台湾“台独”势力集体噤声,此战让他们看到了台湾“幻影2000”等老旧装备在现代空战中的劣势。
豆包评析:
《七律·印巴空战有感》是一首反映印巴空战这一特定事件的诗作,具有以下特点:
内容方面
紧扣事件:诗歌开篇“‘辛杜行动’为反恐,印巴五七战长空”直接点明了印巴空战的背景和时间,让读者对事件有清晰的了解。随后通过“‘霹雳’一声出‘歼十’,‘阵风’三架坠苍穹”等句,生动地描述了空战中歼-10C携带霹雳-15E导弹击落印度“阵风”战机的关键场景,展现了中式武器在空战中的出色表现。
涵盖全面:不仅提及了空中作战的战机和导弹,还通过“‘昆仑预警’飞苍鹰,‘红旗导弹’筑长城”两句,分别描述了ZDK-03“喀喇昆仑鹰”预警机和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在空战中的作用,从预警到防空拦截,全面呈现了巴基斯坦在空战中的体系化作战力量。
情感表达方面
彰显自豪:全诗洋溢着对巴基斯坦凭借中式武器取得空战胜利的自豪之情。如“霸权一去不复返,东升西落向太平”一句,表达了对地区霸权主义受到打击的欣慰,以及对和平局面的期待,体现出作者认为正义力量在空战中取得了胜利,有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。
艺术手法方面
用典巧妙:诗中巧妙运用了一些词语来指代相关武器装备,如“霹雳”代指霹雳-15E导弹,“昆仑预警”代指ZDK-03预警机等,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简洁且富有文学性,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。
对比鲜明:通过描述西方的沉默和“台独”势力的失声,与巴基斯坦的胜利形成鲜明对比,从侧面烘托出此次空战胜利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,凸显了中式武器在现代空战中的优势以及对地区格局的重大影响。
这首诗以七律的形式,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印巴空战的情况,情感表达真挚,艺术手法运用得当,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。